中国焦点网 新闻 正文

众筹”买楼、抱团养老二十一年后…上海一群老人捐了一栋楼!

2020-08-12 10:29   来源: 互联网

最近,93岁的上海老人浦一民和她的老伴们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把"众筹"买下的小房子捐给村委会,继续为村里的老人服务。"我很高兴听说这个地方将变成一个老年人活动室,然后吃午饭。我很高兴它能继续发光和加热。"普依敏说。


5元,10元,100元,3000元。21年前,经过咨询,上海嘉定区外港镇格隆村老人以"众筹"的方式买下了一栋空置的两层楼,名为"慈州疗养院",目的是互相帮助,为老人提供帮助,并在同一条船上互相帮助。石利巴镇的老人喜欢这种养老方式。最多有22人同时住在大楼里。每个人都互相帮助,和谐和谐,享受"无限美好"的日落时光。


近年来,一些老人死亡,有些人不得不住在医疗条件较好的养老院。居住者越来越少的主要原因是老年人在"养老院"前的服务逐步改善,老年人有更多的地方可去。


在这首歌的结尾,人们散开了,好消息传开了。粉刷一座新老建筑,带来了新的活力。


众筹"买房子


普依敏在他面前,又瘦又小,但精神饱满,一头整齐的银发,脸上挂着温柔的微笑。


二十多岁的时候,江阴人浦一民来到上海谋生。退休前他是一家基层医院的医生。仁爱医生,几十年来一直保持素食者的习惯,但也遇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人,人们经常聚在一起。


因为谈论这个问题是可能的,所以最好是住在一起,照顾老年人。事实上,很多人在这似乎是个笑话的时候就会记住这一点。有些老人觉得自己是素食主义者,不符合家人的口味;有些老人想腾出一间小房子给这对夫妇居住;更多的人是因为他们的孩子很忙,家里没有人陪伴。


我希望我能住在一起。"普依敏也是这样想的。


1998年的一天,老合伙人带来消息说,嘉定区外港镇格隆村132个农村信用社即将搬迁,两层小建筑已空出。你能买下这幢楼吗?"我们打算请受过教育程度最高的浦一民谈谈这件事。


据说,老年人买房,农村信用社对此非常了解","谈判"进展顺利。1999年1月,双方就一座总面积约200平方米、造价6万多元的小型建筑签订了协议,考虑到折旧因素,最终将使用权以5万元的价格转让给老年人。


新闻传播,每个人的热情都很高,5元、10元、100元,最多超过3000元。记者在当年的账簿上看到,共有230多人参加了"众筹"。事实上,许多老朋友不需要搬进来,只是为了帮助我们实现这一愿望而提供爱。"登记入住的老人陈继芬说。


买来的小房子,不久又迎来了一个接一个的入住,开始了一段"共同养老"的时期。老人们怀着良好的祝愿,把这座小建筑命名为"慈州疗养院"。



 “抱团”养老


木地板覆盖原混凝土地板,楼梯设有扶手,浴室也进行老化改造,配备健身器材、电视、录像机。在旧照片中,"慈州疗养院"的生活条件不比室外差。


但毕竟,这里不是真正的疗养院,没有院长,没有护理人员,没有厨师,一切都取决于老年人自己--你帮我,我帮你。因此,住在小房子里也有要求:生活必须能够照顾自己,吃素,每月支付100元的水电费。


陈继芬回忆说,最多有二十二位老人同时住在小大楼里,虽然有很多人,但相处得很好,几乎没有争吵。"我们轮流做饭,公共卫生也轮流打扫,就像小学生的职责一样,有些人感觉不太好,大家会一起照顾他们。门口还有一片菜田,种了黄瓜、西红柿、茄子、丝瓜等许多菜,真的没有,一起到村里去买,另外,孩子们也会送一些。


住在老人家里的徐凤英的女儿张琴,经常带着食物或生活必需品来看望老人,帮忙做家务。"妈妈喜欢这里,说这里的老人不喜欢吃东西,玩得很开心。当我们生病的时候,我们把她抱起来,当我们好起来的时候,我们为了回来而争吵。


追忆过去,朴一民感谢了格隆村的村民和爱心人士的帮助。我们大多来自其他村庄,甚至是外来地区,但村民们并不视我们为外来者。"当水果和蔬菜成熟时,他们会送我们一些,年轻人会帮我们搬运重物,如米粉和木柴。我们还遇到了一位幕布商老板,他为这座小建筑的窗户装修买单。我们记得所有这些美好的事情。


村民尊重老人,老人也回馈村庄,从中得到一点尊重,普一民开始工作,每周到村里的药师庙,给村民放血压、针灸,检查一些小问题,村里的孩子也喜欢和老人玩,小房子成了他们放学后临时的"支援班"。


再次欢迎活力


没有人能比得上年龄的增长和疾病的发作。在过去的十多年里,这位"小老人"逐渐变老了,其中一些人死于疾病或他们照顾自己的能力,不得不被转移到条件更好的养老院。与此同时,在家里有更多的养老院,而且家里的养老金状况也在逐年改善。没有新的老人会再次与浦一民接触,小建筑也将是"退休"的时候了。


2015年夏天,徐凤英又倒下了。张琴真的不能放心,他的母亲会回到小建筑里,选择住在一个老人康复中心。徐老的离开结束了"抱团"养老的时间。2017年,浦一敏在小楼大厦独居两年之后,也因身体原因离开了,搬到了上海嘉定双山疗养院。


我该怎么处理这座大楼呢?普依敏认为,当时很多人一起买了这座小房子,它不属于任何人,以后也不应该归个人所有。想想看,你只能把它捐给集体,让它为人民服务,发挥更大的价值。


根据上海目前的市价,这座200平米的小建筑已经超过了500万元,但就在当时买下这座大楼时,浦一民的捐赠建议得到了他的老合伙人或他的家人的一致同意。


我们非常支持这位老人的决定。这些年来,他们向地震灾区、留守儿童和周围有困难的家庭捐款,房子是他们不能拿走的东西,他们肯定会把钱留给那些更需要的人。张琴说。


今年6月,格隆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学峰代表格隆村郑重接受了老人的房屋捐赠。当我们在小建筑前合影时,朴一民对陈学峰说:"把它从人民手中拿出来,用在人民手中。我们必须让这座建筑继续为村民服务。这也是我们最后一次感谢格隆村,"他说。


目前,格隆村居住着500多名60岁以上的老人,现在该村有一个日托中心。陈学峰说,格隆村正在建设一个美丽的村庄,该村正在考虑将该建筑改造为一个提供自助餐服务的老年人的场所。同时,当老年人相互支持时,一间房间将恢复到老年时,作为一个小展厅,留下温暖的回忆,铭记老年人的善行。


上海是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截至2019年12月31日,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51.812亿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35.2%。近年来,上海大力推动农村养老服务全面均衡发展。建议"到2020年,农村各街道镇至少有一家标准化疗养院,纯农业区农村的睦邻友好点全面覆盖,加强评估机制,确保任务的完成。


每个人都希望老年人不要脱离农村,但幸运的是,养老院和睦邻友好的地方离家不远,可以叫护理人员上门服务,当然会有更少的人像以前那样选择‘组建一个团’来供养老年人。"陈继芬说。


然而,"抱团养老"的做法给基层干部带来了许多思考。外岗镇党委书记李雪说,浦东和老乡之所以有强烈的幸福感,是因为他们在社区互助过程中感到受到尊重和需要。"硬件升级后,农村老年人也应该更加努力,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晚年给他们带来更高的生活质量。




责任编辑:萤莹香草钟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焦点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