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焦点网 新闻 正文

合作促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

2020-08-13 10:19   来源: 互联网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人口众多,产业规模较大,城镇体系非常完备的巨型流域经济带之一,东部有长三角城市群,西部是广大中西部腹地,市场需求潜力和发展空间巨大。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出"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指导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对此,要充分认识和理解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努力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性和整体性,把‘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整体性、系统性的工程


长江经济带不仅涵盖上下游,主要支流,左右岸和江河,湖泊,湿地的全流域,还涉及水,路,港,产,城等诸多方面。因为流域生态的整体性,系统性和不可分割性,流域内的公共问题突破了行政区划的界限,超越了个别地方政府的治理职能范围。因此,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保护也必须是一个整体性的系统工程。 流域各部分在经济上相互补充,相互依存,存在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区域联动效应,且其公共问题的跨域性使得流域内个别地方政府无法独立解决问题。面对这种情况,必须打破行政区域,部门,行业的界限,统筹考虑上下游,干流与支流,城市与乡村的关系,转变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的治理方式,整合流域内资源,树立"共生共赢","协同合作"的理念,充分考虑流域内各相关利益主体的整体需求,切实负起责任


以公众利益为导向,促进流域的全面发展。


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保护必须协调一致,才能发挥作用。为了实现更均衡、更全面的发展,有必要探索在成本分担的基础上建立利益共享发展模式,只有促进不同地区的经济效益和产业创新溢出,真正实现利益共享,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的保护,以"一棋"和"全流域、各系统的协调工作机制"的总体思路。


合作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难点问题


联合保护"本身包含了流域综合管理和保护的宗旨,旨在实现更大程度、更广泛的多部门参与和协作保护,目前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把合作保护作为有意识的行动是不够的。有些地方没有充分认识到"共同保护"的重要性,在遇到问题和矛盾时,更注重地方或部门的利益。从整个流域来看,存在分割现象,缺乏高层次的协调机制,特别是省际沟通协调成本高,缺乏跨部门、跨区域的联动协调,导致沿江省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补偿之间的矛盾。同时,推进"共同保护"的突破尚不明确,相关工作尚未立足于长江流域的完整性和系统布局的生态完整性。


目前,对长江经济带各类生态隐患和环境风险的梳理还不全面,相关指标体系和基础数据库尚待建立,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还没有建立在长江流域整体性和生态完整性的基础上在工作机制上,仍停留在会议制度和个体协作机制层面,难以在更高层次上协调; 跨省沟通协商成本较高,跨部门跨区域联动协调不够; 流域区域间合作虚多虚少,缺乏硬约束


第三,区域总体规划和联动的可持续性弱,从整个流域的角度看,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内部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城市与城市群之间的开放格局尚未形成,相关空间被堵塞,相互协调更加困难,区域总体规划和联系的可持续性有待提高。


四是总体治理力量尚未形成,目前长江流域管理体制是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系,难以维持流域生态平衡,难以解决流域完整性与行政区划之间的矛盾,同时政府间合作组织程度低,生态环境治理行为制度化,缺乏统一的权威组织、稳定的平等对话平台和制度化的协商决策机制。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的对策与建议


要更好地促进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从战略指导、制度安排、主体协调等方面实现城市规划、功能产业、要素配置、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和公共服务的协调,使基础设施相互衔接、要素流动、生态保护相互联系。

一要强化‘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定位。现阶段,‘共抓’关键是要抓‘共抓’,增强系统思维能力,发挥好协同作用。长江经济带上下游,左右岸,主要支流是一个有机整体。必须将整个流域作为一个完整的单元进行保护和修复。 无论是水运,发电,防洪,灌溉,还是港口,岸线,产业发展,都必须在这里服务,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科学性和有效性。 "不搞大开发"的目的是刹住无序开发,破坏性开发,超宽开发之风。


要做好划定生态红线的顶层设计,着力形成生态屏障,建设生态廊道,发挥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功能; 制定生态红线管理制度和生态红线保护具体办法,明确各级政府部门在生态红线保护中的职责,实行生态红线保护责任追究制度; 并积极推进相关立法进程,通过修法完善生态红线保护


更好保护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上中下游比较优势,创新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统筹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促进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为此,应进一步明确"共保"主体,落实生产环节生态责任,倡导绿色低碳生产方式,组织动员社会力量,构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多维融合关系要在长江流域环境污染协同监管体系建设上下功夫,建立长江流域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完善区域内定期联合检查机制,污染防治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机制,等等




责任编辑:萤莹香草钟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焦点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