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焦点网 国内 正文

媒体:235分与清华录取差距很大,孩子与家长的隔阂有多深呀

2020-08-20 09:54   来源: 互联网

难以置信的骗局背后往往隐藏着秘密。与考生伪造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法律后果相比,他的行为动机和背后的深厚家庭关系值得更多关注。


新学期就要开始了,大学的告示也是"上路",但广东的一名考生因为录取通知书"翻了车"。8月19日,许多微信团体出现了聊天记录,称来自广东雷州的学生曹某伪造了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他的家人花了4万元和5万元举办了一场宴会和一场盛大的红花游行。出乎意料的是,他震惊了当地的教学办公室。当他发现这是假的时,他的父亲在得知这件事后头晕目眩。


后来,当地镇政府工作人员证实,录取通知书是伪造的,学生只拿了200多分,远远不够,"这是个孩子不懂,看不出来。




作为一名考生,年龄应该在18岁左右,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再是一个"孩子"。从"儿童不理解"的描述可以看出,高考考生虽然是成年人,但在许多人的潜意识中,他们仍然是"未成长的孩子"。这种心理疏离和疏离无疑是"代沟"的真正原因--许多成年人不理解"儿童"的真实思想,很难真正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外来者之所以这样解释,是因为缺乏理解,相比之下,考生的父亲更值得问他们的孩子,他知道多少?


考生在高考中只得了235个分。如此惨淡的结果足以说明,在一段时间内,这不是"失败",而是未能抓住学生。问题是,孩子的成绩如何?他的父亲对此一无所知吗?孩子的真实成绩和清华录取通知书之间的差距有多大,以及他们和父母之间的差距有多大。

image.png

这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在每个无知的"孩子"的背后,对应着一个或多个不合格的父母。作为父母,他们不可避免地会为孩子们的成就而欣喜若狂,或者他们会对孩子的不幸大发雷霆。然而,无论是突然间它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它都是经过长时间积累后的一次爆炸。没有偶然的成功,也没有出生的祸害。如果你不能接受眼前的结果,那只意味着父母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以这件事为例,如果父母对子女的学习和生活了如指掌,就不会有这样的讽刺闹剧。


难以置信的骗局背后往往隐藏着秘密。与考生伪造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法律后果相比,他的行为动机和背后的深层家庭关系值得关注。在很多情况下,这不是因为父母"容易受骗",而是因为他们对孩子太陌生了。这样的父母越多,他们就越有可能遇到他们的孩子们制造的骗局--为了满足而欺骗他们的父母比努力工作更容易。面对这样一场雷鸣般的逆转,作为"受害者"出现的父亲实际上是值得反思的对象。


每年的这个时候,总会有大量的网上"录取通知书"和小程序。虽然这只是自娱自乐或娱乐恶作剧,但这场闹剧还是让人警醒:这些大学录取通知书非常罕见,还有很多人"承认假成真"。"假装真实"不仅伤害了亲人的感情,浪费了过路人的表情,甚至还让作弊成为可能,给公众安全留下了隐患。


从这个角度来看,也有必要澄清这种假"欺骗"的相应游戏规则和行为界限。




责任编辑:萤莹香草钟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焦点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