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昆:增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使得粮食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安全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综合考虑“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系统地回答了在国际形势下如何实现二元发展和相互促进的新格局的重大问题。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有利于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把握重要战略机遇,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优势,塑造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政策具有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结构调整的优势,涉及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对畅通国内流通、促进国内外二元流通具有重要作用。财政部门要立足新的发展阶段,承担新的历史使命。在指导思想上,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新格局服务建设全过程的方方面面,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推动质量、效益、动力的转变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更公平、更可持续、更安全的发展。在实施措施上,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准确把握加快构建新发展方式的战略构想,加强财力统筹,自觉把财政资源配置、财税政策落实好,而财税体制改革服务于构建新的发展方式,抓住工作重点,更好地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习近平加快形成完整的内需体系,推动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党的总书记一再强调,中国共产党总书记制度建设是一个长期的、长期的要求。大国经济的优势在于可以在国内循环利用。中国有 14 亿多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 1 万美元。只有充分释放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潜力,有效利用我国强大的生产能力,形成需求拉动供给和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才能激发经济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促进长期发展,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财政有义务支持和加快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要坚决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强财税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促进国内市场实现良性循环,不断释放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潜力。全面促进消费,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支持促进传统消费,培育新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进一步完善养老、医疗、教育、社会救助、优待等政策体系,增加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增强社会整体消费意愿和能力。支持和完善流通体系,特别是农村流通体系,促进产销高效衔接,拓展消费市场。扩大投资空间,充分发挥中央基础设施投资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作用,支持国家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和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扩大有效投资。要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化投资的内生增长机制。要畅通国内流通,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大财政“调节和服务”力度,推动消除阻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减少交易整个社会的代价。支持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促进金融、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要促进国内外流通,用好关税和进口税收政策,推进外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外贸和外商投资顺利流通。增加优质产品进口,作为国内供给的必要补充,满足国内消费升级和多样化的需要。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科技自力更生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更多的科技解决方案,我们要把创新作为第一推动力。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要增强责任感和危机感,落实新的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的发展格局。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力更生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只有更多地依靠科技创新,才能不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形成新的发展优势。
近年来,中央大力完善科技投入机制,不断优化资金管理。我国研发投资总额连续7年居世界第二位。要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进一步优化科技投入结构和支持方向,提高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推进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国家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完善鼓励和支持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支持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国家科技项目,支持国家实验室建设。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对企业基础研究投资实行税收优惠。支持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要充分发挥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的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创新激励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利益分配机制。推进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授予科研人员试点,激发科技工作者创新创造的积极性。
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这是大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形成规模大、配套设施齐全的完整产业体系。它是世界上唯一拥有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这次新的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中国综合制造体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再次证明了制造业对国家特别是大国的发展和安全的重要性。然而,我国产业链供应链仍存在许多“断点”和“堵点”。一些核心环节和关键技术受到人们的控制,工业基础薄弱、基础不稳定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因此,有必要加快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建设。
中央要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保持有关财税政策导向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已经出台并取得实效的政策的落实。同时,中央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力度,推动形成新的发展格局。推进全产业链优化升级,统筹现有制造业专项资金,支持产业链各环节创新战略,更加注重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努力构建独立、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政府相关投资基金的作用,重点投向集成电路、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入,推动工业化规模化发展。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优势和优势,不断优化企业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优势和优势。通过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促进培育一批“专、特、新”小巨人企业。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没有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新型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之一。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仍然是社会矛盾的主要表现,农业农村仍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突出短板。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