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能从野生动物的仪式中得到什么启示?
在《野生仪式:从动物身上学到的10个教训》一书中,研究大象行为的科学家卡特琳奥康奈尔(katerine O'Connell)写道,经历过分离的野生雌性大象在团聚时会热情地互相问候和庆祝。他们扇耳光,吼叫,把鼻子放在对方的嘴里。位于大象眼睛旁边的颞叶腺体在这种情况下也可能分泌液体,这也是它们高度兴奋的一个标志。在充分表达团圆纯真喜悦的同时,母象的身体也达到了极致的放松状态。结果,奥康奈尔带领我们踏上了动物王国仪式的迷人旅程。
奥康奈尔将“仪式”定义为“以特定的方式表达或一系列特定情感的行为,经常重复”,这通常需要高度的专注。这个定义不仅包括后天习得的行为,也包括先天的行为。奥康奈尔在书中列出了“仪式”出现的10种情况:问候、集体仪式、求爱、礼物、发声仪式、无声仪式、游戏、悲伤和治愈、重生、旅行或迁徙。例如,在帝王毛虫转变成蝴蝶后,它会迁徙以躲避寒冷;熊储存了足够的食物,以在进入类似冬眠的状态之前度过严冬。
野生动物也会采取一系列复杂的步骤来吸引配偶。例如,在交配季节的开始,加勒比海红鹳会紧密地同步前进。在英属维尔京群岛,奥康奈尔看到60多只加勒比红鹳同时竖起脖子,抬起喙,前后摆动头部。多么壮观的一幕啊!这一系列行为之后是一个月的求爱期。在求偶期间,雄性和雌性加勒比红鹳都有一系列特殊的行为。在求爱仪式之后,它们成对交配。”对于许多物种来说,求爱仪式是与生俱来的,”O'Connell总结道,O'Connell还指出加勒比海红鹳的求爱行为“与人类的广场舞(美国乡村西部舞,是有四个舞伴的广场舞)”最为相似,因为“广场舞通常是一系列预先安排好的动作连接在一起,所有的舞者同步变化,最后成双成对”。
加勒比红鹳的求爱仪式并不是书中的一个例子。它反映了一个大趋势。奥康奈尔喜欢本能地解释这些仪式。例如,悲伤的行为通常被认为是出于“生存本能”。在黑猩猩和许多其他物种中,即使幼崽死了,雌性仍然抱着它们的孩子,这可能是生物本能。
然而,动物的悲伤行为是丰富多样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根据他们的个性和他们与死者的关系。把它归于本能似乎过于简单。就像说因为我们的祖先和许多动物迁徙,我们所有人都不可避免地会有迁徙的冲动。因此,我们都是天生的旅游成瘾。奥康奈尔甚至认为“帮助他人是人类的本能”,因为1岁的孩子可以表现出帮助他人的行为。但是人类学家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他们指出,婴儿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就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可塑性,非常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助人为乐”的行为是后天养成的,不是与生俱来的本能。
奥康纳以这种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反对一切形式的人类例外论,因为她不相信人类在智力和情感表达上是绝对不同的。但有时我想,她的观点是不是有点过分了?例如,她描述了狩猎采集社会的食物共享模式,在同一段中她写道,“吸血蝙蝠也存在同样的模式”,她的意思是吸血蝙蝠也通过共享食物资源来促进食品安全。然而,在这种看似一模一样的模式下,野生蝙蝠种群与深受语言和文化传统影响的人类社会之间,真的会有“同样的动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