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焦点网 文化 正文

《心经浅译》

2022-11-16 17:37   来源: 互联网

《心经》是佛祖释迦如来说法四十九年,三藏十二部经的心脏,也是佛经的核心思想。常有人说:能把《心经》看懂,相当于把三藏十二部经都看懂了。虽然只有268字 ,但把如何解脱成就的法门全在这部《心经》里,历代学修之士,难有人真正看懂其内涵,万人念,万人解释。像道教修炼的《内经图》,这《内经图》不是《黄帝内经》的内经,这《内经图》是道家修炼长生不老,得道成仙的《内经图》;可修到气化,得道成仙的;今天的科学是难以解释,当然了,科学有太多太多东西是解释不了,不单是这个解释不了。修《内经图》成就的人,有记载出生的时间,但记录没有死亡的时间;像唐朝的吕洞宾,一千多年了,有生时,没有死时,这不是危言耸听,只不过你无缘相遇罢了;人的修炼的确是可以修炼到气化的,气化后,人的意念到哪里,人就能到哪里。


图片1.png


我在十几年前,就遇见过修《内经图》的,那时他六十多岁;我们知道,人的脚后跟是最容易老的,他那时已修到脚后跟像三岁孩子的脸蛋,这是我亲眼所见,从那时见面后,他一直在出世闭关,那时对我说:要修到气化再出山。《内经图》的修炼,首先,修到人的血液转乳白色,然后修成透明体,最后到气化。那时与他交谈时,其讲到《内经图》有十二层内涵,他那时已体悟到《内经图》的八层九层,也就是同一句话,有八个层面,九个层面的解释。其实《心经》,《道德经》也一样,各人解释都不一样,如都解释一样,《道德经》就不可能有二千多个译本了。学习这些在于自己的体悟,没有对与错,只是体悟到是否与本源相连;《心经》也是一样,也是靠个人的体悟,我见过好多译本,与我以下译的内容可能相差甚远。这就是靠个人的体悟,体悟到哪一层面,也自然译到哪个层面。


图片2.png


今末学把《心经》体悟到的与大家分享,没有对与错,只能说如法与不如法,谁与本源相连,谁就如法,这是关键。像道家的《内经图》修炼,在十二层里,你体悟到几层?《心经》也是一样,体悟到几层,是否体悟到与本源相连,这是大家所关心的。

以下内容是本人对《心经》的体悟,见笑了!

先把268个字的《心经》内容给大家。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图片3.png


下面的《心经》浅译是本人的一点体悟,末学还在路上,向大家请益!

“观自在菩萨”

“观”讲的是观照;“自”讲的是自己;“在”讲的是当下;“菩萨”讲的是觉有情。整句:观照自己念头的每一个当下,就是觉有情,觉有情就是自度度他的人。第一句话就把整部《心经》作了一个总结,也就是把释迦如来说法四十九年,三藏十二部作了总结;第一句话涵盖修行的全部核心要领,也是修行成就的核心心法。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行深”,讲的是久远劫在探究或者寻找。“般若”讲的是智慧;“波罗蜜”讲的是到彼岸,也就是究竟圆满的涅槃。“多时”,讲的是生生世世。整句:讲的是久远劫以来,为了解脱生死轮回之苦,一直在追寻究竟圆满智慧的成就法门。


图片4.png


“照见五蕴皆空”。“照见”:讲的是观照自己,看见自己的念头。“五蕴”:讲的是受蕴、想蕴、行蕴、色蕴、识蕴这五蕴。“蕴”为藏蓄的意思。“皆空”:讲的是放下万缘,让空生妙有,只有真空才能生妙有;而非实质皆没有,是讲万念不生,识心死,真心显。整句话意思:讲的是观照自己的每一个念头,让受蕴、想蕴、行蕴、色蕴、识蕴的念头生起,做到“看见,不成为”,观而不粘,让念头渐渐消融,与本源渐渐相近,最后观到万念不生,能所脱落,真空生妙有,实相回归。

“度一切苦厄”。这句话的意思是,接上一句话,只有修到真空生妙有了,才是度一切生死轮回,才能了脱生死轮回之苦。这前面几句话,是把整部《心经》又全面阐述了修行成就的要领与方法。

“舍利子”。“舍”讲的的给予,施舍。“利”讲的是利益。“子”讲的结子,圆满果实。整句意思:是讲不断给予,不断施舍,利益众生,才能有美好的成果,也就是把自己我施舍,去利益广大众生,才能成就究竟圆满的涅槃地;也就是告诉我们要舍己为众生而后得。


图片5.png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讲的是有相物,包括我们的色身,所见的大千物质世界,皆为色。“不异”:讲的是没有差别;“空”:所见大千世界的物质,皆会成、住、坏、空、这个空,意思是所有的有相物都会消失。全句意思是:我们看到的大千物质世界,说是有,与无没有差别,只是在宇宙的长河中瞬那间生灭,都是不能永久恒定的。意思是告诉我们看清事实真相,不要被外境的假有所迷惑,不然,会障碍了我们恒久不变的真心本如,难以回归。


图片6.png


“空不异色”:这个“空”,讲的是非性空;“不异”,讲的是没有差别;“色”,所见物质。全句意思是:性空,就没有大千世界的所见物;非性空,就有大千世界的所见物。不管是听到的、看到的、闻到的等;都是无明所化显;如性空了,一切可见物都不存在。所以,空与色没有差别,差别在性的空与不空。在楞严经讲:“知见立知,即无明本”。所有可见物都是从无明中来,有了知见,就有了妄想,分别,执着,无明就此诞生,万物从此出现。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先解释“色即是空”:“色”讲的是有相的大千世界,讲的是唯物。“即是”讲的是肯定词,就是。“空”,讲的是空有,坏空。整句意思:我们看到的大千物质世界,看是实有,但就是会成住坏空,也是没有。现在用科学也可证实到,把一物体不断分解,分解到质子,中子,电子,到夸克,但单个夸克至今还未捕捉到,因为夸克刹那间生灭。告诫我们不要被假像迷惑颠倒,看是实有,最终空无,意思是要看破,放下,不要把假有当真,认贼作父,不然消耗精力过多,这生就难以解脱生死轮回之苦。


图片7.png


“空即是色”,“空”,这个空讲的是心里,或想法,不显相的一面,讲的是唯心;“即是”也是肯定词;就是。“色”,讲的是大千的物质世界,包括我们地球上的可见万物,是讲唯物。全句意思是:我们看到的物质世界,就是我们的思想意识所化显;告诉我们,今天的一切想法能构建出有相的物质世界。例如:要建一幢大楼,是不是先有想法,然后设计,再建造,最后看是雄伟的大楼,实质是有我们念头的想法运酿而成;也就是我们熟能所知的质能所变一样的道理。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第一句:“受想行识”,“受”讲的是受蕴:受蕴有心受,身受,意受;“想”讲的是想蕴;也就是心里思维意识活动;“行”讲的是行蕴:行蕴分心行,身行,意行。“识”,讲的是识蕴;分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亦复如是”,“亦复”讲的是循环往复。“如是”,讲的是一直这样。整句意思是:一直以来,或久远劫以来,一直这样循环往复着。


图片8.png


这两句全意是讲:久远劫以来,一直被外在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影响我们心里活动,思想意识与外在行为活动,一直缠绕而使自己循环往复于六道苦海之中,不能脱离轮回之苦。

“舍利子”。这句舍利子与上面舍利子又加强提醒了一句,意思是:要舍掉自己所有贪欲的念头想法与行为,要利益广大众生,才能到达究竟圆满的成就涅槃地。意思是不要再被以上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所缠绕了,不然会陷入循环往复,难以摆脱六道轮回之苦海呀!这是佛菩萨慈悲,再次来提醒!

“是诸法空相”。先看“是诸法”:这里的是诸法讲的是我们所见的五蕴,上面已讲过五蕴;“空相”讲的是空有之相。这句话意思是再来提示,我们所遇的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色蕴,会让我们烦恼增加,要明白,这些烦恼是寄托在空有之相上,也就是寄托在人的色身上,但这个人的色身也是空有之相,只是在大千世界中瞬间生灭,充其量三万六千五百天寿命,这个人也是假有,要把这个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寄托在这个假有的人身上,我们是不是不应该?告诫我们不要认假为真,认贼作父。


图片9.png


如今的很多人,认假为真,以为赚了钱,以为自己可以长期拥有,可以给自己带去,所以才会不断去索取;要明白,索取最多,物质的东西,到临死时,才恍然大悟,一样都带不去,带去的只是业力果报,这果报会让自己陷入万劫不复之地,自己还没清醒过来。所以佛菩萨慈悲,告诫我们,要认清真假,不要被假有所迷惑;也告诫我们这个相是空有的,被五蕴缠绕,到头来一场空。有句话叫:“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也就是说:人都死了,这些物质给谁带走?特别是今天某些贪得无厌的商人,只进不出,好好想想,你是不是这样一直在外求呢?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第一句:“不生不灭”;告诉我们,有相的世界是有生有灭,无相的世界才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才是实相的世界。“不垢不净”,不要被境所转,烦恼习气会染垢自己的清净无为之心;告诫我们,要保持清净无为之心。“不增不减”:真正的本如是如如不动,是无增加,也无减少,这才是本源实相,是真理,是觉性圆满;有增有减是变动的世界,有变动就有多少,大小,动静的二元对立,二元对立为有相世界,有相就会有时间,空间;那是不究竟的,只有清净地是无有增加,也无有减少。只有无增无减的世界,才是如如不动的实相真如法性的本源地。这三句话:是告诉我们要认清真假,才让自己不迷。


图片10.png


“是故空中无色”:“是故”,这个“故”讲的是三千大千世界没有爆炸前,也就是还没有盘古分天地之前。“空中无色”,“空中”讲的是宇宙本体;“无色”,这个“色”讲的是有相世界,世界分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这三界皆为“色”,“无色”,讲的是没有三界。意思是最早原有是没有天与地,没有生与灭,没有垢与净,没有增与减,是本如一真法界,也就是说,我们的本体法性本源是无有分别的实相世界。大家方便去看我写的两篇文章:《大千世界的星球是如何产生的》《大千世界的众生是如何产生的》,那里阐述得比较详细。

“无受想行识”

这句话又在原来受想行识前面加一个“无”字,意思是,告诉我们,本源是没有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意思是告诫我们要放下万缘。

“无眼耳鼻舌身意”,这是六根,六根连六识,六根中的眼根连六识眼色界,耳根连耳识界,鼻根连鼻识界,舌根连舌识界,身根连身识界,意根连意识界。前面加“无”,说明无连六根六识,意思是不要被外境所转,如被外境六识界所转,那就生死轮回,转转不休,难以解脱。


图片11.png


“无色声香味触法”,这色香味触法是六尘,六根连六尘:分别是色连眼根;声连耳根;香连鼻根;味连舌根;触连身根;法连意根。前面加无,也就是六尘与六根要脱离。上面讲了六根,六识,六尘,这是三六十八界,都不要粘住,粘住十八界的任何一界,就会有生死轮回,不能解脱。告诫我们,不要被外境所转,不然就会迷惑颠倒;只有往内观,内求,才能回归本源,与道合真。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这句讲到十八界中,其讲到眼界与意识界,意思是看到的眼界,想到的意识界,我们统统不生一念,只是看见,而不能成为;才能回归本源。如成为了,就会被境所转,那就是凡夫,难以解脱。这是佛菩萨慈悲,再次吩咐,叮嘱我们,告诫我们,要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放下万缘,回归本源,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无明”,首先要知道“无明”,什么叫无明?无明通俗讲不明白,不知道。不知道什么?


图片12.png


不知道念头的升起是烦恼轮回的开始,被境所转就是无明体现,但自己不知道。无无明,第一个“无”,讲的是没有。没有念头升起,也就是说:直接在十二因缘中,直接斩断。在十二因缘中,顺序如下: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无无明,直接在第一因缘中下手,也就是断了生死轮回的根。这样讲,大家是否明白?这样,讲一公案:关于如何了知“无明”二字。从前,有一个不明白“无明”二字的居士,便去问法师,什么叫无明?那位法师愤气对他说:“你哪里有资格问这个问题?”于是居士听了,心中一怒,脸上一沉,快要发作;于是那位法师便含笑的对他说:“你这样便是叫无明”。那位居士也笑了这是最好的解释。


图片13.png


看下一句:

“亦无无明尽”

“亦无”,亦是通借词也,亦无也可理解为“也无”;“无明尽”。这个“尽”,讲的是尽头,没有了。上面讲了十八界,也就是没有了无明,也等于没有了烦恼,没有了迷惑颠倒的根,轮回也自然到尽头,没有了。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乃至无老死”。“乃至”意思是到了。“无老死”,首先看“老死”,这是十二因缘中,最后的第十二因缘,也是最后因缘,为老死。“无老死”,也自然没有了十二因缘循环往复的生死链了。整句意思是:到了无老死,等于斩断十二因缘的循环链。

“亦无老死尽”。这句话是说没有了十二因缘中第十二缘的老死了,自然也不按循环往复的循环连轮转不休。

上面整句话意思是:到了没有了无明,也就是在十二因缘中,打破循环连延伸,可以直接在无明系统观照,直接进入明觉系统。所以《心经》是大乘,也是最快成就的最上乘法门,因为在根源直接下手修。很多法门是在十二因缘中的“爱缘”下手修,有的从“取缘”下手修,这样相对比较慢,有了爱缘,就会有取缘,有了取缘,就会有有缘……,这样一直延伸下去;怎么办?对治方法是“戒”,所以,有五戒,八戒,二百戒,五百戒等,斩断往下延伸,逆流而上修,这是常规渐修,修行是逆道而上;但要明白,渐修法门,往上修,今生今世是难以成就的,一般要三大阿僧祇劫。


图片14.png


但如今是每60000年为一小劫,每一小劫分四个阶段,为:成、住、坏、空。成15000年,住15000年,坏15000年,空15000年;现是坏阶段,也是末法时期,所以,用最直接从源头来修,才能更快回归本源。直接从“无无明”处下手修,在十二因缘中,从源头第一因缘处斩断,不再往下因缘延伸,这样才能更快成就。《心经》是大乘,是一乘法,也是最上乘,最快成就的法门;但历代几乎难发现把《心经》作为修行的法门来修,只是为了念经而念经,难见到《心经》像今天那样来解密,原因是今天到了末法时期,所以才有缘层层来解密内涵。目的只有一个,让大家尽快明白,《心经》是直接从第一因缘的无明缘入手修,直接在“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就是无明的开始,无无明,从开始源头,又直接逆向修,观照念头,让念头消融,回归本源。我们为什么生生世世,轮回不休,原因是知见过重,分别意识太强,妄想心太大,执着心不放,然后不去观照,一直顺向延伸,如: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一直下去,才有轮回。那如何办?直接是:“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图片15.png


这是楞严经上讲,直接知见无见,直接在念头的源头观照,做到:“看见,不成为”;不让念头往十二因缘延伸,也就是不再延伸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到老死。这样延伸下去,再来往上修,这样会很慢,如这样修,要三大阿僧祇劫来修。直接刚从源头出来,又直接观照回去,直接回到源头,让念头出来,观而不粘,让念头消融,如雾见阳光,这样,才能让修者快速成就。其实,《心经》是典型的祖师禅,也是顿悟法门;“一超直入如来地”。为什么以前几乎没这样解释过,一是时机未到,二是可能知而不宣,但今为何来解密《心经》?因为现是末法时期,所以才大胆来解密《心经》的核心思想。各位同修:时间不多了,外界修行的磁场一直在破坏,哪怕是原始森林,也同样遭受破坏,如今某些商人,为了个人利益,去开发大片土地,把原有好的磁场严重破坏,原来好的磁场可以养人,养心,现很少有了,未来会更加少。但一个个下落红尘,本要“回家”复命,早被忘了自己是谁?为何而来?使命是什么?早被红尘这个大染缸,染得分不清方向,更谈不上要“回家”。所以,看到此文的你,马上清醒过来,时间不多了。

今是末法时期,所以才传最上乘的法门,尽快让实修者入门,不需要像原来那样,要三大阿僧祇劫来修。“生活道——借物炼心”;就是应劫而创,直接从第一因缘的无明缘的无明系统直接观照,直接观照回到明觉系统,不需要到第八缘,爱缘上下手,也不需要从第九缘的取缘下手,直接从源头下手观照,这是一超直入如来地的法门,只有此法门面世,才能让更多的众生离苦得乐,尽早尽快“回家”。


图片16.png


我们再继续:

“无苦集灭道”

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叫苦集灭道?这苦集灭道是四谛:是四个阶段,苦为一个阶段,集为一个阶段,灭为一个阶段,道为一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分心里与对外处事,先讲内在心里:当心往外送,这是心的自然特性,苦因开始--苦;心往外送以后,六根对境,动荡起伏是集--集;当动荡起伏的心,用觉性观照,为灭启动--灭;心清楚地照见心,觉性在,为道--道。这是心层面;下层对事层面的苦集灭道,为了讲得更清楚,举个例子:如有事情出现,要去解决处理;首先第一步是接受它,这是“苦”;第二步面对它;这是“集”;第三步,处理它,这是“灭”;第四步:放下它,这是“道”;这是苦集灭道的四个阶段。“无苦集灭道”,意思是无需从顺道行,直接从根上斩断,如顺着修,又与十二因缘顺着相同,这里再次告诫我们要从根上无明处入手,不必或无需要到十二因缘中的老死缘处往上修。这个苦集灭道是顺向红尘处世,但修行无苦集灭道,意思是无需顺向,从源头处下手逆流而上修,直接观照。这也是佛菩萨慈悲,再次告诫我们,让我们尽快回归本源,与道合真。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第一句:“无智亦无得”:无智的这个“智”讲的是聪明,见识;“无智”:讲的是无需要聪明,见识,如用聪明与见识,反而落于复杂多变对立二元世界,无需要聪明的见识。


图片17.png


“亦无得”,亦无得,看上去不得,实际才是真正的得,为什么?因为无智为空,这个空是真空,真空才能生妙有。无智亦无得,才是大智慧,才是真正的真空,才是真空生妙有,这个妙有就是实相。

“以无所得故”,这句话与上句连接,由于真空生了妙有,才是回到原有的不生不灭境地。“故”,就是本源的如来地。“无所得”才是真得,这个无所得,与《金刚经》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一样。这四个相没有基础的人可能又不懂了,我解释一下:无我相,就是没有了我,把我看空;无人相,就是人空,我也空,人也空,人我都没有了,所以众生也空了,众生空了,自然没有寿者相,寿者相就是希望永生,凡是爱惜一切的物质,不破坏它,都叫寿者相。以上四相皆无,也叫“无所得”。才是真正的回到本源地。这二句话解释:无需要做作,也无需有得有失的内在心里活动,全然放下,放下到空无,让空无生妙有,这才是实相回归,与本源相连,回到如来地。这二句与《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异曲同工之妙。

所以,《心经》是修行的心法,佛祖释迦如来说法49年,84000法门,三藏十二部经,核心就是《心经》,也是修行最快的成就法门,但是眼睁睁放着,只知道268个字,只知字,不知其意,死人读活书,活书成死书;不通不通。


图片18.png


《心经》是最快成就的法门,因为入手处是从十二因缘的第一无明缘下手修,自然直接回观反照,从无明系统进入明觉系统。讲到这里,也许你会问:为什么不用其他教派经典来翻译,道教老子来比喻,儒教孔子来比喻,基督教的耶稣来比喻,伊斯兰教的穆汗默德来比喻等等,我不反对全世界二千多个宗派,但佛教说法最久,最细,因说法年数就49年,84000法门,所以,佛经相对比常规教派更长久,更细致。同时,佛教侧重于人与心的关系,道教侧重于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身关系。儒教侧重于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由于佛教侧重于人与自心关系,所以,修行重点是心的解脱,所以,佛教更适合来比喻做范本,更能让人如法接受。我没有排拆他教之意,只是相对更如法。“生活道——借物炼心”,是以佛教《心经》为基点而创,自然也是顿悟法门,是让人快速成就之法,是真正的一超直入如来地的法门。


图片19.png


我们再看下一句: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菩提萨埵”意思是讲觉有情,也就是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自度度他境界。“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上面已解释过般若波罗蜜多,这里讲这个“故”,这个故,就是本源,法性,如来,也就是实相。整句意思是:要想达到自度度他,觉有情,就要依止以上讲的法门来修,才能开启智慧,达到成就的彼岸,回归本源。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

“心无挂碍”,意思是心中三心不得,过去心不得,现在心不得,未来心不得;才是无挂碍。“无挂碍故”,做到三心不得,安住当下,心无一丝牵挂,意思也是觉照自己的念头,让念头涌出,做到“看见,不成为”,让念头消融,才能回归本源。这个“故”讲的是本源。

“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这句话的意思,与上句连起来,只有三心不得,回归本源,才能远离妄想,分别,执着。为何有恐怖?因为有三心所得;过去心一得,会后悔;现在心一得,会烦恼;未来心一得,会恐惧或恐怖。所以,三心不得,自然无有恐怖,也自然远离妄想、分别、执着心,才会与本源相连。接上面,无有挂碍,不想过去,现在,未来,自然也无后悔,无烦恼,无恐惧;因为你远离三心,远离妄想,分别,执着,也自然没有了颠倒梦想。远离了,也自然达到空,达到了真空,自然有一天,真空生妙有,达到究竟圆满的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图片20.png


这三句话的意思是讲,三世诸佛也就是过去修行成佛,现在修行成佛、还是未来修行成佛,皆是依止刚才讲的方法实修;“阿耨多罗”:是无上之意;“三藐三菩提”是讲正等正觉。也就是说:过去修行成佛,还是现在修行成佛,还是未来修行成佛,都要依止以上讲的方法去践行,才能到彼岸成就,达到无上正等正觉。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故知”讲的是前面我们已经知道。“般若波罗蜜多”,上面已讲过,到究竟圆满的彼岸境地。“是大神咒”,“咒”是讲真言,也就是有力量的言语,能让心中所想成为事实,为真言,为咒。因为般若能驱除烦恼之魔,所以具有大神力,所以叫是大神咒;“是大明咒”,因为般若的智慧能破生死轮回的黑暗,所以叫是大明咒。“是无上咒”:因为世间,出世间,所有诸法,无一能够超过般若智慧,所以叫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意思是世间,出出间,一切之法,无一可与般若智慧相比,所以叫无上等等咒。


图片21.png


“能除一切苦”:以上真言,能度脱人生的一切苦厄,无论是身苦,心苦,意苦皆能度脱。“真实不虚”:以上讲的是真言,是佛菩提所言,人人可深信,依此而修行。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前面已经说过般若智慧可到究竟的彼岸,这是真言;“揭谛”讲的是经历,去体验。整句意思是:让我们不断去经历,去体验,与智慧相结合,日久功深,才能到究竟圆满,脱落生死轮回的涅槃岸,才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觉性圆满究竟地涅槃。

 ——元归——

编者简介:


图片22.png


章羨仝,男,浙江绍兴人,先驻河北石家庄,“中天灵数”创始人,借物炼心——“生活道”创始人,传统文化传播者,当代风水名家百强,百名行业杰出人物,中医药文化传播大使,健康中国行动·健康宣传大使,《名家推荐》栏目特邀嘉宾,中国影响力人物数据库收录名家,《决策中国》智库联盟副理事长,现任河北祥圆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商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管理研究院品牌委“品牌强国科技智库专家”。同时章羨仝老师也是千年历代单传姓名学隐派传承人,道家全真派传承人,道家正一派传承人,佛教唐密三十五佛大礼忏传承人,大道风水传承人,易数神断传承人,玄学九天道法传承人。

章羨仝老师,天资聪慧,从小就对传统文学深感兴趣,兴趣之余学习书法、篆刻、绘画并多次获得奖项。21岁在江山市地方人民大会堂搞“首次个人书画展”,当年在自己部队搞“第二次个人书画展”。章羨仝早年入伍,在东海舰队37972部队共科教研室工作,教核武器。2008年全职从事易学研究。

章羨仝对《易经》风水学、外应学,奇门遁甲、易数神断,佛学、道学、儒学、中医、玄学、太极、琴棋书画、茶道、香道颇有造诣。在从事教育工作前,章羨仝曾是一名军人,爱好广泛,曾搞过二次“个人书画展”。退伍后经商,曾是六家公司,一家学校,一家杂志社投资方,职务是董事长、校长、社长。接了千年历代姓名学单传后,师找徒,传男不传女,一脉相承后,一直从事有关传统文化工作。章羨仝老师为了体验僧人生活,专门在泰国短期出家过托钵生活,他的使命,“如何让世界大同”是终身奋斗目标,自创“借物炼心”——生活道,受广大修行爱好者的青睐与实修。让人类开启智慧,回归本源,也是他终身追求与使命。


图片23.png


他胸怀大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了千年一脉相承的姓名学后,一直从事起名,兼风水,玄学,中医,佛学授课。章羨仝老师对中国的太极,古琴,茶道,香道颇感兴趣。他常讲道,中国的琴、棋、书、画,茶道,香道,太极皆可悟道,并非只有佛学、道学、儒学才可悟道。

章羨仝老师再三强调,学习并不是学而不用,而是要践行于日常生活中去,去服务广大百姓,解决广大受苦的人们。章羨仝老师为了让人开启智慧,找到生命真谛,专门去泰国短期出家,他还时常去拜访道士,儒士,去基督教教堂,与他们探讨人生的价值与真理。不管何派何宗,对章羨仝老师来说,都没有分别,他时常说,正宗宗教传递的都是爱心,传递都是至善,核心都是一样的,都是奉献于社会,服务于众生,开启生命本源,让本我觉醒。

章羡仝老师为了体验僧人生活,专在泰国短期出家过托钵生活,他的使命,”如何让世界大同”是终身奋斗目标,自创“借物炼心”一生活道,让人类开启智慧,回归本源,也是他终身追求与使命



责任编辑:郭林林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焦点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