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大爷”奔小康 一个懒汉的蜕变
中国扶贫在线讯 2018年,中国铁塔四川分公司按照地方要求,对口帮扶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后所乡呷古村,选派2名扶贫干部开展驻村帮扶工作。针对扶贫县木里县实施网络扶贫,累计投入资金2300万元,完成295个基站的新建(含改造),实现了所有行政村的通信覆盖。针对扶贫点呷古村,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05万元,完成10个援建项目,帮助转移贫困劳动力就业务工568人次,增收205万元。2年过去了,村子里发生了哪些变化?老百姓的精神面貌怎么样?生活质量有没有提高?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向大爷”的脱贫故事。
说起“向大爷”,乍一听你可能以为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其实他今年还不到40岁,为什么村民要叫他“向大爷”?
原来,“向大爷”本名叫向阿军,以前整天喝酒晒太阳、游手好闲。一家五口人一直挤在30平方米的破旧房屋中,靠国家的低保政策勉强维持生计。
激将法促使懒汉转变
一个四肢健全的青壮年,有两个孩子,怎么会无法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呢?2018年1月1日时任中国铁塔四川分公司综合帮扶工作队驻呷古村驻村队员孙韵清(现任驻村第一书记)经过走访了解,找到原因,归根到底是向阿军思想上的懒惰造成的。他一心只想靠政府帮扶,得过且过,对自己的无所事事习以为常。孙韵清认为,扶贫不是单纯物质救济,更不是养懒汉,而要扶志扶智,从扶思想、扶信心方面下功夫,纠正向阿军把扶贫当救济的不当认识。
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后,经村民代表大会评议,向阿军被纳入了建档立卡贫困户。随着脱贫攻坚各项政策的推动和落实,村里的贫困户在政策指引和帮扶下,不断发展壮大自身特色种植业、养殖业,村民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孙韵清便来到向阿军家中讲政策、说发展,并在2018年2月4日发动大家捐资购买4头小牛,让向阿军养殖。万万没想到的是,向阿军依然我行我素,认为扶贫不过是救济。不到1个月,4头小牛便被栓着的绳子勒死了,这一度让想帮他的人很灰心。
为了改变向阿军的思想,2018年3月底,帮扶干部和村干部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讨论,最后一致决定采用白天带着向阿军挨家挨户参观,听建档立卡脱贫示范户们对新生活的感悟,夜间采用“火塘夜话”的方式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和扶志教育。
看到同村以前和他一样贫困的人过上了好日子,向阿军受到些许刺激。一个月后,向阿军之前理所当然的懒汉态度开始动摇。看到“激将法”产生作用,孙韵清趁热打铁进一步劝导:“不管如何,你总得为自己的老婆、娃娃想想,总不能让他们窝在那么小的房子里住一辈子!”这一回,向阿军不再无动于衷,说:“我也想过上好日子,将房子修起来,但是没钱也没劳力;我想搞点产业,但是没钱没技术。”孙韵清立刻说:“修房子没钱,我们去帮你争取藏区新居政策;没劳力,我们可以组织党员干部、百姓一起帮忙;没产业启动资金,我们想法给你借产业发展扶持基金;没技术,我们可以请驻村农技员现场辅导。”在“利诱”下,向阿军终于愿意在工作组同志的帮扶下试一试。
“向大爷”脱了贫
统一了思想,说干就干。经过努力,大家为向阿军争取到藏区新居建设资金,并组织全村13名青壮年党员与向阿军一起修建了新房。新房不仅有了客厅、卧室、厨房等功能分区,还帮他配备了家具、厨具、藏式火炉、太阳能等生活用具。看到自家也住上了新房子,居住和生活质量大幅度提升,向阿军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向阿军(左)脱贫后鲁日木 摄
考虑到向阿军有两个孩子在上学,平时需要专人进行接送,家中还有老人需要照顾,不适合外出务工。2018年7月,驻村工作组在村旁的一家单位为其爱人找了份工作,让其就近务工。同时,驻村工作组还帮助向阿军申请了7600元产业扶持资金,购买了40头黑山羊仔养殖及300株青花椒苗种植。担心向阿军缺乏相关的技术支撑,帮扶干部和农技员隔三差五到现场查看产业发展情况,并指导其用羊粪对花椒进行施肥,这样既合理利用资源又保证了青花椒品质。因为羊特别容易生病,可能导致集体死亡,帮扶干部经常上门辅导防病、治病知识并送上药物。看着小羊仔一天天长大、青花椒苗茁壮成长,向阿军体会到了美好生活的滋味,逐渐改变了原来“等靠要”思想和懒惰习惯,在脱贫奔小康的路上信心更足了、干活也更有劲了。
向阿军观察花椒的挂果情况和长势鲁日木 摄
村民都说,如今的向阿军完全变了个人。向阿军自己也承认, “活了几十年,一直都过得紧巴巴的,老婆娃儿跟着受苦受累。没有孙书记他们的真心帮扶,就没有我家的今天。现在国家的政策好,我们赶上了好时代”。2019年,向阿军的黑山羊发展到234头,销售了40头成年黑山羊收入了4.8万元,销售青花椒收入了6200元。